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list paperlistmore paperListPage

2025年 02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统计数据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中国公共管理关键词

三权分置:公有制产权的一种治理逻辑

谭荣;

“三权分置”源于农村承包地改革,旨在不改变公有制基础的前提下,将农用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以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农民权益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三权分置实践是蕴含公有制产权的一种治理逻辑,即通过细化权利束,实现权责明确、相互协同的治理目标。基于“载体—产品”的权利细分框架,这一逻辑可拓展至其他更广泛的自然资源领域,解释“二权”“三权”“四权”等产权结构的适用条件及效能。当然,细分在特定条件下还需“组合”来解决管理碎片化问题。作为公有制框架下的产权治理创新,三权分置不仅为中国在“央-地”“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间的资源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全球自然资源治理贡献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度经验与理论启示。

2025 年 02 期 No.191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重大问题研究”(20JZD013)
[下载次数: 11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三医”协同:中国健康治理的改革路径

刘晓婷;吕豪;

“三医”协同作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创新,通过制度重塑、利益整合和治理网络构建,形成了以协作共治为核心的医药卫生治理共同体。深入探讨中国“三医”协同治理的理论内涵、历史演进、实践路径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对指导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从“三医”联动到“三医”协同,体现了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治理思路的转型;福建省三明市和浙江省德清县的医改实践,分别强调了以行政主导、医药突破和市场调节、医保治理为核心的不同改革路径。未来“三医”协同的发展方向,包括建立多元复合的医保支付体系,增强社群机制在医药卫生治理中的作用和推进价值医疗及医保价值付费,推动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2025 年 02 期 No.19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研究”(24ZDA09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研究”(71734005)
[下载次数: 37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文史哲

中国式现代化的卫生健康之维

陈永森;

中国式现代化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密不可分:超大规模人口现代化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共同富裕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相互促进,“两个文明”相协调有助于促进人民身心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进国民健康,和平发展助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加重医疗卫生负担、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等方面的挑战和问题。为此,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要实现医疗保障的全民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要实现中医的现代化;要以新质生产力提高高端医疗产品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加快数字健康建设;要以共同体理念助力卫生健康现代化。

2025 年 02 期 No.19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21AKS018)
[下载次数: 18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论语》中“仁道”的人权意蕴及其创造性转化

戴激涛;

要实现人人充分享有人权的目标,既需要及时总结现有实践中的成效经验,也需要回顾历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力量和理论滋养。中国古代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权思想资源。作为《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仁道”内蕴着人人皆可自我造就成为“仁者”和人人均能“弘道”以改造世界的道德理想,彰显了人之为人的普遍价值,为人权普遍性原理奠定了道德基础。人能运用道德自主性实现其尊严和自我价值,契合了人性尊严作为人权的正当性基础的逻辑理据。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资质生而平等,这是践行“仁道”的关键所在。为新时代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可对“仁道”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尊重、发展和保障人权的动力机制,从而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2025 年 02 期 No.191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体系建设研究”(22JZD017);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大以法治方式助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东实践研究”(GD23WTA01)
[下载次数: 9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文本路径

邹建军;卢建飞;

当代文学地理学忽视文本研究,造成学科定位失衡、研究对象失焦、理论场外征用与批评实践僵化等问题。为此,亟须回归文学本身,重新探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文本路径:首先,考察文学地理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理论构成,厘清文学地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渊源;其次,辨析当代中西文学地理学争议的本位观,摒弃地理本位观念,深化文学本位思想;再次,统筹书面文本与口头文本,辨别地理文本与非地理文本,建立文学地理学整一的文本观;最后,反对本质主义与排他性的文本研究模式,树立文学地理学文本研究的问题意识,以文学的具体问题和基本问题为导向,聚焦文本的空间性问题,推进文学地理学文本理论的发展。

2025 年 02 期 No.19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易卜生戏剧空间美学问题研究”(23FWWB023)
[下载次数: 17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法学

退回补充调查的法理定位与优化路径

常保国;胡雨晴;

退回补充调查作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创设的新制度,其法理定位不明导致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些争议。在性质定位上,退回补充调查的决定主体是检察机关、实施主体是监察机关,退回补充调查期间调取证据在需遵守监察规则的同时又受到刑事诉讼规范的统摄,退回补充调查发挥着“监察-诉讼”程序衔接以及实现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配合制约”目标的价值,因而兼具监察和诉讼的双重属性。在阶段定位上,退回补充调查的程序启动决定权和期间案件主导权等在检察机关,因而原则上应属于审查起诉阶段,只有监察机关重新对案件作出处理才退回到监察调查阶段。基于此,退回补充调查的优化应合理平衡其监察属性和诉讼属性,强化权力制约和程序控制,并完善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2025 年 02 期 No.19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国家监察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19ZDA134)
[下载次数: 14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数字经济犯罪的系统考察与刑法应对

舒洪水;郭仁东;

数字经济犯罪是由涵盖信息数据、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三个领域的犯罪形态共同构成的犯罪体系。传统法益保护模式无法适应数据法益的整合性,传统行为规制模式无法涵盖数字犯罪行为外延,数字经济犯罪已对刑法形成系统挑战。我国刑法通过预防性刑法立法及能动性刑事司法对数字经济犯罪作出回应,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溯源数据经济的基础性结构,对数字经济犯罪应进行系统性考察,而不应割裂三个领域犯罪的整体性,刑法亦应予以体系化应对,而不应局限于某特定领域的犯罪治理,应当确立“刑法修正案+附属刑法”的立法模式,以刑法修正案调整数字经济犯罪罪名体系,以附属刑法立法模式完善数字经济犯罪构成要件。

2025 年 02 期 No.19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刑事法与反恐法视阈下的社会危险性研究”(18BFX09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网络恐怖主义新风险与前瞻性治理研究”(24CFX088)
[下载次数: 14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治理的逻辑解析与规范建构

李冰强;康星;

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含义与范畴具有开放性与动态性,法学视角下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治理强调安全价值的优先级与制度供给的能动性。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治理应当坚持发展与安全统筹兼顾、国际与国内共同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力的应然逻辑。当前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治理的紧迫性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亟须以系统的法律体系为依托、以完备的制度规范为准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搭建以《宪法》与《国家安全法》定基调、以《矿产资源法》(2024修订)指方向、以“战略性矿产资源具体管理办法”抓重点的法律体系;从前端、中端、末端整个周期构建覆盖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治理全过程的目录清单与专项规划并重、勘查开采与资源储备齐抓、循环利用与出口管制共管的制度规范。

2025 年 02 期 No.19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法律制度研究”(21ZDA091)
[下载次数: 14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科学证据之于案件的迷思、悖反与建构

宋远升;

科学证据的适用在提高案件认定准确度以及防止错案发生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科学证据又是一把“双刃剑”,其也会导致错案发生,其中导致错案发生的诱因包括:鉴定过程不规范,侦查、司法人员对科学证据认知的偏差,科学证据的鉴定原理、技术不成熟,等等。同时,基于相关侦查、司法人员对科学证据的迷思,因科学证据发生的错案很难纠正。在科学证据对刑事案件认定的负面作用方面,中美两国基于不同的诉讼模式,具有一定的差异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因此,应当趋利避害,借鉴美国科学证据制度适用的有益因素,针对我国科学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适用,在法官对科学证据的审查、科学证据鉴定启动的模式等多方面予以综合规范。

2025 年 02 期 No.19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处理专门立法研究”(23BFX176)
[下载次数: 8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经济与管理

中国多代间的教育流动研究:四代人的证据

解垩;

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四代家庭样本,研究了多代间的教育流动,并对其流动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中国三代内具有教育持续性的特征;三代内教育持续性存在城乡、性别异质性,城市中祖父母的教育影响比农村的影响大,男性教育程度与其祖父的教育联系更大,而女性教育程度与其祖母的教育联系更大;三代内教育持续性的传导机制是直接互动渠道;中国不存在四代间的教育持续性。

2025 年 02 期 No.19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共同富裕视角下培育内生动力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23VRC0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相对贫困的财税治理研究”(7207308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项目“基于人口结构变化的税制结构优化路径研究”(72442003)
[下载次数: 5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