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期
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郁建兴;葛佳楠;徐越倩;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追求贯穿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今天,它不仅作为一种统合效率与公平的发展概念,更作为一个现代治理体系,涵盖复杂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其核心政策议题包括:以高质量发展突破增长极限、以分配正义优化资源流动、以公共服务赋能个体发展、以区域协调推进空间正义、以精神富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治理看待发展等。共同富裕超越了传统发展型国家和福利国家模式,强调在多元主体协调、多维空间互动及多领域目标兼顾的框架内实现国家与个体、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共同富裕强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消除由制度造成的结构性不正义,是对全球正义价值诉求和制度构想的回应。未来,共同富裕的关键议题包括效率与公平调适的时机与幅度问题,数字技术时代的“新的匮乏”与分配问题,以及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问题等。
“一人一策”:一种中国式公共政策调适机制
陈丽君;王慧;“一人一策”是中国政府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发展出的具有普遍实践和理论意义的政策理念。“一人一策”的有效性在于,政府面对多变的政策环境和政策客体,坚持人本导向,将一种灵活性强、灵敏度高的“需求—决策—资源”动态对接机制嵌入政策方案,于常态化运行中实现了对三种张力的调节:一是政策议程的滞后性与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的紧迫性之间的时间张力;二是行动者作为集体的一般性公共需求与个体化公共需求之间的利益张力;三是公共资源配置中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价值张力。文章梳理了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中“一人一策”的演进历程,分析了“一人一策”如何对公共政策进行有效调适,提出了政策调适分析框架,探讨了未来发展议程。
传统儒家政治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启示
华军;文质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形成源于古人对合理生存方式的深入思考。儒家政治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蕴含深刻而独特的文质观。传统儒家政治视域下的质、文关系主要体现为自然性情与人文政教的关系。“文质中道”是传统儒家政治的核心理念。在此核心理念基础上,传统儒家政治乃体现为一个以礼乐刑政贯穿五伦三纲的人文政教系统。在古今中西交汇的现代政治背景下,系统诠释文质中道的传统儒家政治思想,对于消解现代政治文化发展中“文质对立”与“文质偏胜”之弊、推动人类生活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并主要体现在本乎性情、立乎情理、经纬纲常、德法并行、存敬有畏等五个方面。
论科学思潮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建构
王韬;我国学人对西方科学根本看法的转变是在近代,晚清学人在列强的枪炮下幡然醒觉,开始由“技”进于“道”地探查西方力量的奥秘;自晚清洋务运动以来,由敌人送来的厚礼——西方科学、技术——让学界意识到“崇文”传统的弊端,我国学界就此步入了以科学否定文学的时期。文学在这一时期饱受訾抑;作为科学精神本质的纯粹理性,毋庸置疑地影响了我国近代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审美立场,带来了“求真”准则。但当时“唯科学主义”机械论对待传统文学遗产的方式,反而不是理性认知,而是刻舟求剑;科学与文学之间出现了一条特别的纽带:科学小说。这种兼有科技专业知识和文学幻想的作品,在当时便有许多翻译与创作的实绩。
明朝国家翻译实践及当代启示:从“怀柔远人”到“会通超胜”
郭国良;朱焜;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繁盛的一个朝代。万邦来朝,傅安、陈诚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西方传教士入华,皆为证明。相伴而来的是繁荣的翻译活动,从因“怀柔远人”政策而兴起的四夷馆翻译活动,到“会通超胜”思想引发的西学翻译活动,延续了两百余年。从国家翻译实践视域来看,明朝翻译活动具有明显的国家翻译实践性质。明朝统治者采取翻译活动机构化、翻译过程合作化、译者培养制度化、翻译规范明晰化、儒家思想基础化五种举措,发挥翻译在民族融合、国际交往、富国强兵三个方面的治理功能。在当今中国与世界深度融通的背景下,国家翻译实践的规模逐渐扩大。明朝翻译活动可为当前我国国家翻译实践在项目规划、人才培养、规范制定等方面提供借鉴。
“易自然”构国际法治:论国际法律秩序之兴革
王贵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社会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构建国际法治的建议,以在国际和国家两个层面构建法治社会。经过20余年的努力,该建议被纳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然就构建国际法治的方式方法、国际法治应反映的价值等,国际社会甚少论及。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易》的天道自然观,如革卦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探讨国际法治提出之时代背景与价值,分析构建国际法治之必要性、必要条件及其所应反映的价值。本文建议国际法治之构建应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石,以国际秩序的与时偕行为方向,以履卦和随卦的思想为行动准则,提出国际法治应以万物和谐为终极目标,包括人与人的平等、国家与国家的平等、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自然与自然的和谐。
个人法益视角下数据共享与跨境流通的法律保护体系构建
刘艳红;姜文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基础性资源需要通过共享与跨境流通来发掘潜在价值,但当前数据共享的各环节面临安全风险,而且数据跨境流通过程中监管乏力,应该基于对个人法益的保护诉求来加以完善。在数据共享的全流程中,在数据共享前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在数据共享中引入数据中介机制来审核数据质量并优化共享双方的衔接模式,在数据共享后对数据进行追踪,防止数据被二次加工而侵害公民个人法益。在数据跨境流通过程中构建监管机制,应该借鉴域外现有规范,审查数据实质内容中是否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是否坚持数据最小化原则以及是否保证数据透明度,同时确保数据跨境流通的通道能安全运行,并对数据持有者与数据使用者这两个平台展开有效监管。
入罪谨慎与去罪宽宥:现代化视域中的轻罪治理
张杰;轻罪治理现代化是刑事法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轻罪治理价值理性包括刑法谦抑慎重理念、刑法机能二元平衡、刑事政策“轻轻重重”以及刑罚宽和适度等内容。以轻罪价值理性为目标予以衡量,当前我国轻罪治理存在入罪范围过于宽泛、罪名设置相对随意、出罪通道狭窄、轻罪治理过度依赖刑法以及犯罪附随后果严厉等问题。为此,应当围绕入罪谨慎与去罪宽宥的目标,在立法上实现轻罪罪名合理调控、入罪标准适当提升、轻罪行为适度回归治安处罚调整;在司法上发挥程序过滤效应,实现轻罪罪犯处遇宽和,以轻罪记录封存和犯罪附随后果清理实现轻罪去罪宽宥。
数字技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基于大健康产业分析
房宏琳;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数字技术促进大健康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催生出一系列健康服务领域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数字技术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促进资源聚合、触动组织变革、完善治理体系而实现大健康产业内部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赋能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出基于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及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驱动产业新变革。着眼未来,我们要从科技创新、数据共享、社会参与、完善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优化,推动大健康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研究
姚树俊;董哲铭;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支撑力。探讨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关系,有助于加快整合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文章选取2011—2021年中国战略性产业相关企业数据,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改进法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测算,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关系与作用路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且促进作用随时间推演呈倒“U”型态势;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强链补链”与“效能激发”两条路径上;相较于电器材料、计算机设备等行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与仪器仪表制造业中人工智能的助推作用尤为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发挥强链补链创新性资源配置优势,挖掘人力效能潜力,提升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战略性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