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5 01 No.190 43-52
明朝国家翻译实践及当代启示:从“怀柔远人”到“会通超胜”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良渚文明丛书’译丛”(24WH17ZD)
邮箱(Email):
DOI: 10.14134/j.cnki.cn33-1337/c.2025.01.005
中文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Abstract):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繁盛的一个朝代。万邦来朝,傅安、陈诚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西方传教士入华,皆为证明。相伴而来的是繁荣的翻译活动,从因“怀柔远人”政策而兴起的四夷馆翻译活动,到“会通超胜”思想引发的西学翻译活动,延续了两百余年。从国家翻译实践视域来看,明朝翻译活动具有明显的国家翻译实践性质。明朝统治者采取翻译活动机构化、翻译过程合作化、译者培养制度化、翻译规范明晰化、儒家思想基础化五种举措,发挥翻译在民族融合、国际交往、富国强兵三个方面的治理功能。在当今中国与世界深度融通的背景下,国家翻译实践的规模逐渐扩大。明朝翻译活动可为当前我国国家翻译实践在项目规划、人才培养、规范制定等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KeyWords): 国家翻译实践;四夷馆;西学翻译;明朝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序[M]//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2.
[2]马祖毅.总概述[M]//马祖毅,任荣珍,马霞,等.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2-3.
[3]耿强.国家机构对外翻译规范研究——以“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为例[J].上海翻译,2012(1):1-7.
[4]倪秀华.建国十七年外文出版社英译中国文学作品考察[J].中国翻译,2012(5):25-30.
[5]任东升.关于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几点思考[J].外语研究,2023(1):52-56.
[6]任东升,周忠良.面向治理的国家翻译实践:策略、机制与路径[J].外语学刊,2023(3):68-73.
[7]王祥兵,梁雅谷,陈涅奥.国家翻译实践视阈下抗战时期延安翻译活动再考察[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9.
[8]任东升,王子涵.翻译与治理:贞观时期的国家翻译实践[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0-16.
[9]任东升,高玉霞.国家翻译实践初探[J].中国外语,2015(3):92-97.
[10]陈尚胜.论宣德至弘治时期(1426—1505)明朝对外政策的收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80-87.
[11]刘祥学.明朝民族政策演变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99.
[12]王元化.学术集林:卷7[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92.
[13]吕维祺,曹溶,钱綎.四译馆增定馆则[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李东阳,申时行.大明会典:第3册[M].扬州:广陵书社,2007.
[15]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第209册[M].北京:中华书局,1934:44.
[16]张廷玉,朱轼,万斯同,等.明史: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49.
[17]谢贵安,程洋洋.明末至晚清传统书目与新学书目对西学的认知及差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07-113.
[18]徐光启.徐光启集[M].王重民,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63.
[19]李之藻.李之藻集[M].郑诚,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18:23.
[20]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1]邱浚.大学衍义补[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1262.
[22]郑延国.合译:佛经翻译的一大特色[J].现代外语,1995(4):23-26.
[23]王宗载.四夷馆考[M]//徐丽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第2册.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75.
[2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64.
[25]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201.
[26]乌云高娃.14—18世纪东亚大陆的“译学”机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3):80-83.
[27]李时勉.明太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920.
[28]柯潜.明英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7065.
[29]任萍.明代四夷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0]胡显耀.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规范的语料库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1]高玉霞,任东升.梁启超《论译书》中的国家翻译实践思想[J].外国语,2021(5):84-91.
[32]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经部[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239.
[33]晁瑞.明代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175.
[34]纪志刚.从拉丁语到古汉语——汉译《几何原本》卷一“界说”的翻译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2):1-9.
[35]几何原本[M].利玛窦,徐光启,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8.
[36]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13.
[37]任剑涛.儒教建构与儒家的现代适应性路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5-18.
[38]樊洪业.17—18世纪“中体西用”说的线索[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6):49-52.
[39]陈梧桐.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C]//中国明史学会.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105.
[40]傅翰.明宪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420-421.
[41]朱亚非.明代中外关系史研究[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7.
[42]罗本琦,方国根.明末“西学东渐”的缘起申说[J].学术交流,2021(12):177-185.
[43]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49.
[44]晁中辰.明朝对外交流[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5:288.
[45]沈瑞英.略论明清军事文化发展与西学东渐[J].军事历史研究,2000(3):109-115.
[46]郑诚.明清之际的西学兵书[J].文史知识,2021(10):14-21.
[47]谢贵安.西器东传与前近代中国社会[J].学术月刊,2003(8):81-89.
[48]徐艳玲.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传播:意义阐释、困境透视与优化路径[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3(1):5-14.
[49]殷冬水.大国现代变革的成功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为中心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24(5):1-11.
[50]任文,赵田园.国家对外翻译传播能力研究: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J].上海翻译,2023(2):1-7.
[51]翟石磊.话语认同与话语协调:论政治话语翻译中的国家意识[J].学术探索,2017(5):28-34.
[52]宋庆伟.新时代中国翻译话语之历史文化路向探赜[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4-61.

基本信息:

DOI:10.14134/j.cnki.cn33-1337/c.2025.01.005

中图分类号:H059;K248

引用信息:

[1]郭国良,朱焜.明朝国家翻译实践及当代启示:从“怀柔远人”到“会通超胜”[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5,No.190(01):43-52.DOI:10.14134/j.cnki.cn33-1337/c.2025.01.005.

基金信息: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良渚文明丛书’译丛”(24WH17ZD)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